航信空运-您身边的空运专家:400-8866-856

一名资深空姐难忘的生活片段:在海外学做饭
发布时间:2012-08-05 01:55:25 作者:admin 浏览:298

  编者按:一名入行近40年的业内前辈,一位对我国民航发展有着深厚感情的资深空姐,她用笔触忠实地记录了历史。从民航变迁、专机保障到服务提升、生活片段,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民航发展的历史和故事生动立体地在她的文字中呈现。从本期开始,《中国空姐》版将以连载的方式推出现任南航集团副总经理、工会主席的杨丽华同志所写的《一名资深空姐难忘的生活片段》。这些柴米油盐的日常故事,将带领读者细细品味那个时代民航人的家长里短,以及为建设中国民航事业所品尝的鲜为人知的酸甜苦辣。

  我做饭的潜能是在海外飞行时被开发出来的。在海外飞行时,我们曾经经历过一段饭来张口的日子。在独立的院落中,餐厅是我们最愿意去的地方。那里的冰柜里总有取不完的各式冰激凌,餐厅的墙角也堆放着各种瓜果,饿了随意取上一些食物,渴了喝上几杯,海外丰富的食物成了吸引我们踊跃加入飞行的美味诱惑。

  记得在卡拉奇的民航驻地,有一位四川籍的厨师,他能做一手好菜,尤其是酱鸡爪,又辣又香。每天早上他都会给我们煮上一大盆,晾凉了给我们吃,我们总也吃不腻。虽然卡拉奇的天气炎热难耐,但厨房的香味还是让我们愿意忍受这份辛苦。直到有一天,我们听说师傅要回国了,大家都舍不得他的离开。在我的印象中,没过多久他又被大家请了回来。

  吃饭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件天大的事,这不仅因为我们这个国家有过太多的灾难,经历过刻苦铭心的饥荒,在我们的遗传中有超乎寻常的美食基因,同时对中国人来说,吃出自己的口味是一种非常顽强的信念,我们的味觉中所储存的中国味走到哪里都很难被同化。就拿我们机组来说吧,虽然常年在国外飞行,可就是吃不惯“洋饭”,走到哪儿都把吃中餐列为最重要的事情,没有中餐大家就会情绪低落、萎靡不振。为了解决机组的吃饭问题,各级领导多年来可真没少操心。


  小院的生活无忧无虑,每天随着“开饭”声的召唤,餐厅里的嬉笑声和碗筷声弥漫在带有葱花味和香辣味的空气中,大家围坐在餐桌前大口吃饭、大块吃肉,轻松而热闹。在飞行之余,餐厅成了最聚人气的地方。但这种端起饭碗吃饭,放下碗筷就走的日子在日月的更替中悄然发生了变化。我们的海外航线越开越远,涉及的国家越来越广,单一的小院驻外模式已不能满足需求,派遣厨师去海外的做法也受到了限制。终于有一天我们开始了厨房“革命”,成了厨房里真正的主人。

  中国的男性真不愧为勤劳的典范,这一优良品质在厨房中表现得尤为凸显。由于场地原因,我们的伙食团一般分为飞行组和乘务组,我们的飞行员在安全驾驶上是一把好手,在烹饪料理上同样是一流的。他们的菜谱不断花样翻新,面食制作各显神通。再看看我们乘务组的情景,有伙房经验的人并不太多,遇上几个年轻的掌勺,大家就只能凑合着吃了。闻着从机组厨房那一头飘过来的香味,乘务组也坐不住了,大家时不时会向机组讨教。同事之间坐在一起切磋厨艺成了茶余饭后的话题,久而久之我们的厨艺都得到了提高。

  从今天的视角看这段历史,似乎觉得有些不可思议。难以想象在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后,我们不是躺在床上休息,而是围上围裙做饭。其中的辛苦和不易是难以为今天的青年所理解的。但历史是真实的,经历也是宝贵的。在那段日子里,我学会了北方的擀皮和包饺子,学会了烙饼和炖鱼,我向北方的同事学习吃葱和吃蒜,我们如同一家人在同一屋檐下,吃着同一锅饭。

  小小的厨房是我们聚餐的地方,也是我们交友的平台,在这里我们学会了谦让和付出,理解了友谊和包容。我们乘务组来自四面八方,脾气性格不尽相同,在厨房里看上去是学做饭,其实是在学做人,人性的真实在这里袒露无疑。每一次,当我们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驻地后,大家都想洗个热水澡赶快休息。而有的人却一头扎进厨房为大家煮上一锅稀饭。在厨房里勤快的人和袖手旁观的人,在饭桌上大度的人和计较的人分得一清二楚。团队中永远有一些愿意为大家付出而不求回报的人。在这里我们懂得了,包容是一种精神,付出是一种真情。

  海外的物资虽然丰富,但自己当家才知道什么叫做精打细算过日子。大锅饭变成了小锅饭,浪费少了,我们口袋里的钱多了。我们用从嘴里省出的钱为家人添置了家用电器,做饭再苦大家心里却是甜甜的。虽然这个年代已远离了我们,但历史的痕迹让我记住了这段艰辛却充满深情的日子。(连载七)